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7的文章

布拉姆斯降E大調單簧管奏鳴曲(Brahms Clarinet sonata op. 120 no. 2 in E flat major)導聆

音樂欣賞: 單簧管版本 , 中提琴版本 本 曲為布拉姆斯晚年時期的創作。布拉姆斯生性拘謹內斂與保守,因此對於無法得心應手的樂器不會輕易嘗試。以單簧管( Clarinet )這個樂器作為室內樂的創作,起因於 1891 年他於德國 Meiningen 認識了一位出色的豎笛家 Richard Muhlfeld ,受到其圓潤與細膩的音色吸引,便開始創作一些單簧管的重奏曲目,包括有單簧管五重奏,單簧管三重奏等,並經過這位 Richard Muhlfeld 演奏詮釋之後,使布拉姆斯更有信心繼續為其創作。 1892-1894 年間,布拉姆斯歷經許多親友先後去世,於 1984 年完成了兩首單簧管奏鳴曲:《單簧管奏鳴曲》 f 小調第 1 號,作品 120/1 ;降 E 大調第 2 號,作品 120/ 2 號。在這兩部作品中,布拉姆斯將心中的哀傷以及年老的心境充分表露於曲中,而較過去凝沉厚重的風格而言,此兩部作品更多展現內斂自省與較為簡明的特色,可說是布拉姆斯室內樂種的代表作品,在許多評論家的眼中,聆聽布拉姆斯室內樂,乃是最可以捕捉他那創造性之個人風格的樂種。         《單簧管奏鳴曲》降 E 大調第 2 號(作品編號 120/ 2 ),應從幾個特色著手:第一,作曲家將鋼琴置於重要的地位。由於布拉姆斯自己也是一個技巧卓越的鋼琴家,因此本身就創作了許多卓越的鋼琴作品,在室內樂( chamber music )的創作中,鋼琴顯出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與角色。在這部作品中,其鋼琴的重要性,在於與單簧管如歌般的旋律相互呼應,並時而回應單簧管的主題動機,另外音樂特色保留與鋼琴作品雷同的手法:運用縱向的和聲組成橫向的旋律,意指旋律線條經常以平行八度、六度或三度和弦複音行進,並具有和弦式的裝飾音(倚音),複合節奏( cross-rhythm )等,創造出豐富與厚實的音響效果。         第二,在曲式方面,第一樂章仍然保留了十八世紀發展至高峰的奏鳴曲式, 具有明確的呈示部 — 發展部 — 再現部( Expostion—development—Recapitalation ),但因作曲家在主題和主題之間 ,創造了複雜且戲劇性的音群段落,並使用出人意外的轉調,帶來調性模糊與不穩定的感受,也使得結構的分野 變得更加模糊。其中 呈示部雖具有主調性格,但是中間包含破碎的和

合唱作品介紹 田志仁:Baba Yetu

本 曲《Baba Yetu》(斯瓦希里語《我們的天父》)由美國華裔音樂製作人田志仁(Christopher Tin) 作曲。這首歌的來源是非洲東岸的斯瓦希里族(Swahili)的祈禱歌。田志仁出生在一個華人家庭,在英格蘭接受教育,其審美品味來自於歐洲人的形式主義,亞洲人文化和美國人商業頭腦的混合。他的作品涉及電影、電視、電玩、廣告以及唱片業領域。其音樂風格展現輕鬆自然、寓意鮮明的旋律,既精煉又不失韻味和層次感。這首作品的由來,是田志仁在史丹佛大學的室友,邀請他為某款遊戲所創作的主題曲,但是在經過許多合唱團演唱後便廣為流傳,迄今為止已在近千場音樂會上進行了表演。也是首次獲得葛萊美獎的遊戲主題曲。         音樂開始由淳厚女聲低鳴,猶如揭開儀式的序幕,緊接著由男聲獨唱帶出主旋律,女聲附和下進入主題。樂曲層次愈發豐富,如同人類文明由原始簡單到高度膨脹的過程,在我們眼前展開。內容以涵蓋《聖經》馬太福音的主禱文,對演唱者來說,用斯瓦希里語朗誦主禱全文,著實有一定的考驗。但由於音樂旋律好記且富節奏感,因此能夠讓演唱者朗朗上口。樂曲型態以AABA結構作為基礎,中間有意想不到的調性變化、大量的和聲堆疊,尤其是歌詞唱至「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時,合聲最多分成六部,在這樣的堆疊下,營造出壯闊高深的畫面;樂曲終了就回歸到原本的調性,最後以節奏型延長了「阿們」的和聲,也代表全體虔敬的誠心所願。  音樂欣賞: 我最愛的錄音版本 , 路思義合唱家版   歌詞與翻譯: Baba yetu yetu’uliye mbinguni yetu yetu amina.  天父,創造天地的父。阿們!  Baba yetu yetu’uliye mjina lako elitukezwe.  天父,願人都尊祢的名為聖。  Baba yetu yetu’uliye mbinguni yetu yetu amina.  天父,創造天地的父。阿們!  Baba yetu yetu’uliye mjina lako elitukezwe.  天父,願人都尊祢的名為聖。  Utupe leo chakula chaku tunachohitaji.  賜給我們日用的飲食  Utasamehe

合唱作品介紹 John Leland:Come and Taste

本 曲作者為 John Leland (1754 - 1841)是美國浸信會的牧師,更是一位狂熱的政治運動奉獻者。他在麻薩諸塞州和弗吉尼亞州傳道,也是一位直言不諱的廢除死刑支持者,是美國宗教自由鬥爭中的重要人物。創作背景在於作者對政府的抗爭,認為每個人的思想和言論自由應被保護。所有人都應該享有同樣自由,不論是猶太人、土耳其人、異教徒或基督徒。每個人都必須把自己交給上帝,因此也都有自由去服事上帝,使他能夠更好的去調和自己的良知。奴隸制度是暴力剝奪自然權利。作者認為所有的人都應該善用法律,把這個可怕的錯誤制度消滅,並祈禱全能的上帝,讓立法機關有足夠的智慧宣揚這件事情。           音樂風格為會眾讚歌型,以多段歌詞套曲(分節式風格)來述說人權歌詞的內容為主,曲式為古典聖詩型AABB,A句以和聲進行,B句帶有對位色彩,詩詞格律為一行七個音節,以一字配一音的音節式(Syllabic)的演唱,具備朗朗上口的旋律,加上以大調配上輕快的快板,風格明亮,可以說是常見的帕克(Alice Parker)改編合唱曲的聖詠(Chorale)歡讚風格,帶來高度的盼望之感。  音樂欣賞: NDSU Concert Choir版 , 路思義合唱家版 歌詞與翻譯: 1.  Come and taste, along with me,  和我一起來嘗嘗那救恩的滋味,  Consolation running free,  安慰不斷流出  From the Father's wealthy throne,  從我們父親的富貴王位,  Sweeter than the honeycomb.  比蜂巢還要甜 I'll praise God and you praise God,  我讚美神,你讚美神,  And we'll all praise God together;  我們一起讚美神;  We'll praise the Lord for the work that He has done,  我們要讚美耶和華所做的工,  And we'll bless His Name forever.  我們要永遠祝福他的名字。 

合唱作品介紹 Palestrina:Sicut Cervus

本 曲文藝復興後期的義大利作曲家帕勒斯提那 (Giovanni da Palestrina, 1525-1594))所作。帕勒斯提那在創作音樂時非常重視拉丁經文的語韻,經常採用音節式與花腔式 (Syllabic and Melismatic Styles) 詞曲結合的手法。在處理不協和音群進行時非常的謹慎,使得其音樂作品表現出從容而寧靜的聲響。他集複音音樂的技巧於一身,並且將其帶領至藝術的頂峰,彌撒曲與經文歌是他主要的音樂作品,影響羅馬天主教宗教音樂極大,其創作被視為複音音樂典範。           Sicut Cervus 是最著名的四聲部經文歌曲之一,歌詞摘自於《聖經》〈詩篇〉四十二篇:如鹿渴望清泉般,我的靈魂亦渴望上主。整首曲子用對位手法,將主題以模仿方式呈現,並以不規則的樂句詮釋,當Tenor以高音域演唱時以假聲演唱,當Alto以中聲部呈現時,則會加上部分的Tenor重唱,使得內聲部音色更加融合,將經文樂句重疊式的緊密銜接,形成綿延不絕的歌聲,表達出對神的渴慕之情。  音樂欣賞: The Cambridge Singers  , 路思義合唱家版 歌詞與翻譯: Sicut cervus desiderat ad fonts aquarum, Ita desiderat anima mea ad te Deus. 正好像鹿切慕著,切慕著有水的溪。  我心正切慕著你,同樣切慕著你上帝啊!  (原文刊載於2017年5月17日合唱家夏季音樂會節目手冊)

合唱作品介紹 Robert Lowry: How Can I Keep from Singing

本 曲為美國牧師、作曲家羅利 (Robert Lowry, 1826-1899)於1896 年的創作,由尼爾森(Eric Nelson)為美國當代合唱指揮與作曲家,將這首動人的聖詩改編成為無伴奏的混聲四部合唱曲。全曲可分成兩部分,首先由女聲演唱主旋律,男聲再以由遠方回傳般的弱音形式接唱,接著透過四部到八部主音和聲式的表現,產生厚實的聲響效果,向世人傳達「救主在身邊顯現」,末段從寧靜的祈禱中,逐漸帶出「我怎能停止歌唱」這句如磐石般堅定的信仰。          這首歌寫成後即在美國貴格教派的信徒中流傳開來。但為何此曲會傳唱廣泛呢?一位名叫多莉絲·普蘭(Doris Plenn)的人,從她祖母那裡學會了這首歌,祖母曾對普蘭說:「孩子,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歌。這是很多年以前,一個因為信仰的不同而被關進監獄的人寫的,我要你永遠記住它。」後來普蘭在麥卡錫主義盛行時期,又為這首歌加上了第三節歌詞,遂成為今天這個版本。並把這首歌獻給美國現代民歌之父的皮特·西格(Pete Seeger,1919-2014)。在西格被「國會反美行動調查委員會」調查期間,他開始在美國各個大學的巡迴演唱會上演唱這首歌,這首十分能代表西格一生的歌曲,在西格的宣傳下,這首歌傳唱全美國,成為最受歡迎的民歌之一。  音樂欣賞: Z. Randall Stroope改編版 , 路思義合唱家 歌詞與翻譯: My life flows on in endless song; above earth's lamentation.  我的生命是首永不止息的歌;超越人世間的哀傷。  I hear the real, though far-off hymn that hails a new creation.  我聽見遠方傳來真誠的詩歌,正在為新生歡呼。  Through all life's tumult, pain and strife, I hear the music ringing;  穿過所有喧嘩與爭吵,我聽見樂聲響起,  It sounds an echo in my soul. How can I keep from singing?  它在我的靈魂中迴響,我怎能停止歌唱?  What if my joys a

合唱作品介紹 Bright Canaan

C anaan 是古代的地區名稱「迦南地」,聖經記載這是一塊「流著奶和蜜」的應許之地。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曠野行旅多年,上帝滿足他們各種生活所需,使以色列人最終到達迦南地。          這是一首取材自美國傳統旋律的詩歌,本文介紹的版本是由羅伯蕭(Robert Shaw)和愛麗絲·帕克 (Alice Parker)重新編曲的合唱版本。音樂風格為新教之會眾讚歌型態,以多段詞套入同旋律的分節歌形式(strophic form)。歌詞與音樂的搭配方式為一字配一音,加上行板的速度彷彿在模仿入迦南地步伐,進入榮耀光明與燦爛。  音樂欣賞: UGA Hodgson Singers版 , 路思義合唱家版 歌詞與翻譯: O who will come and go with me, I am bound for the land of Canaan.  喔,誰會來和我去,前往迦南地。  I’m bound fair Canaan’s land to see, I am bound for the land of Canaan.  我要來看看美麗的迦南地,我要前往迦南地。  O, Canaan, bright Canaan, I am bound for the land of Canaan.  喔,迦南地,明亮的樂土,我要前往迦南地。  O, Canaan, it is my happy home, I am bound for the land of Canaan.  喔,迦南是我快樂的家,我要前往迦南地。  I ’ ll join with them who ’ ve gone before, I am bound for the land of Canaan.  我要加入前人的行列,前往迦南地。  Where sin and sorrows are no more, I am bound for the land of Canaan.  那罪惡和悲傷都不存在的地方,我要前往迦南地。  O, Canaan, bright Canaan, I am bound for the land of Canaan.  喔,迦南地,明亮的樂土,我要前往迦南地。 

合唱作品介紹 Victoria:O Vos Omnes

本 曲O Vos Omnes 為拉丁文,意思是「凡路過此者」。作曲家為維多利亞(Tom á s Luis de Victo-ria,1548 – 1611),是十六世紀西班牙文復興晚期為著名的作曲家、風琴家、歌唱家以及天主教神父,他在反宗教改革(1500-1648)時期,與帕勒斯提那(Palestrina)及羅素(Lasso)並列當時最重要的作曲家。維多利亞非常擅於處理重疊音符,以及使用節奏的輕重緩急,產生多個聲部間顯著的對比與距離感,並帶有西班牙神秘主義和宗教的熱情氛圍。他曾長期旅居羅馬,受到當代複音音樂大師帕勒斯提那作曲風格影響,也花了長達20年的時間去鑽研,更表現出主音和聲複音技法的平衡之美。                   本曲創作目的是作為彌撒禮儀中,在宣讀聖經後所唱的答唱詠,樂曲結構分成兩部分,分別是經文與回應;歌詞內容取自舊約《聖經》〈耶利米哀歌〉第一章第12節的經文,述說巴比倫王將耶路撒冷焚為平地的場景。先知耶利米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亡國預言應驗,因此向過路的人述說身受的苦痛,嘆息上主降罰沉重,但仍傳遞上主對所愛的人施予懲罰,乃是要人悔改,滅亡是出於上主的愛。  音樂欣賞: 純男聲版 , 路思義合唱家混聲版 歌詞與翻譯: O vos omnes, qui transitis per viam,  喔,所有路過的人 Attendite et videte  當你們經過我身旁時  Si est dolor similis sicut dolor meus.  請停下腳步並環顧四周  Attendite universi populi,  是否發現任何人的痛苦  et videte dolorem meum.  正如同我的悲傷一般沉重  (原文刊載於2017年5月17日合唱家夏季音樂會節目手冊)

合唱作品介紹 Caroline Wilhelmina Sandell-Berg:Thy Holy Wings, Dear Savior

原 曲為Caroline (Karolina) Wilhelmina Sandell-Berg (1832-1903)所作,作曲家出生在瑞典,為基督新教路德宗傳教師的女兒,受到17世紀敬虔主義的影響,作品以讚美詩居多。         這是一首具斯堪地那維亞地區民謠和聖歌風格的讚美詩,歌曲旋律是一首瑞典民謠,歌詞內容為重新創作,但皆呼應《聖經》中對孩童的保護,包括〈詩篇〉51:10「神啊,求你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的靈。」以及詩篇91:4「他必用自己的翎毛遮蔽你;你要投靠在他的翅膀底下;他的誠實是大小的盾牌。」如今這而一首作品被收錄1978年路德宗讚美詩集中,歌詞美麗常常成為兒童的睡前禱詞。本文所選錄的版本,為路思義合唱家指揮 Philip O. Rice 自己改編而成,除了合唱也加上兩隻長笛的對唱,讓本曲更增添了在上主翅膀蔭下的安全感。  音樂欣賞:  David Ashley White改編版 , 路思義合唱家版 歌詞與翻譯: Thy holy wings, dear Savior,  祢聖潔的翅膀,親愛的救主, spread gently over me;  輕輕地覆庇在我身上  and through the long night watches  在漫漫長夜看顧我  I'll rest secure in Thee,  我會在你懷中安然休息  Whatever may betide me,  無論我遭遇任何困難  be Thou my hiding place,  你是我的避難所  and let me live and labor  讓我能生活能工作  each day, Lord, by Thy grace.  每一天,主,因著你的恩典的緣故。  Thy pardon, Savior, grant me,  應允我你的赦免,救主,  and cleanse me in Thy blood,  並用你的血潔淨我  give me a willing spirit,  給我一個樂意的靈  a heart both clean and good.  一顆清潔良善的心 

合唱作品介紹 Martin Shaw:With a Voice of Singing

M artin Shaw 是英國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而他在早年時是一位戲劇製作人。他出版歌曲,讚美詩,頌歌,聖歌,清唱劇,神劇,樂器作品和四部歌劇等。為英國皇家教會音樂學院聯合創始人(1918)。           1923年,羅徹斯特教區合唱協會委託Martin Shaw創作了With a Voice of Singing,這首頌歌是為了肯特郡教區一年一度的節日。雖然Martin Shaw有超過300首作品,但是「頌歌」為他創作的歌曲中,數量較少的作品。也許這些作品在英國教會中,被忽視而未能接觸英國聽眾;反觀美國聽眾卻十分幸運地享受了這首歌頌很多年。本曲一開始是由管風琴佐四部混聲合唱,後來也有改編成為純女聲或三聲部組合的型態演唱。歌詞內容以詩篇為主,適用於一般用途或特別的節日。歌曲形式分為ABA的三段體,伴奏以四音音階C-B-A-G級進下行,並以穩定的四分音符前進,創造令人愉悅的氛圍,呼應歌詞展現歡呼上主帶給人們的喜悅。  音樂欣賞: 管風琴版 ,路思義合唱家版 (待補) 歌詞與翻譯: With a voice of singing declare ye this, and let it be heard, Alleluia.  當用歌唱的聲音宣告,讓人聽見這消息,哈利路亞。  Utter it even un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Alleluia.  傳唱這消息直到地極。哈利路亞。  The Lord hath delivered his people, Alleluia.  耶和華救贖了他的百姓,哈利路亞。   O be joyful in God, all ye lands,  萬邦啊,在主裡快樂歡喜,  O sing praises to the honor of his name, make his praise to be glorious.  喔!當用歌聲讚美榮耀他的名,發出榮耀的讚美。   (原文刊載於2017年5月17日合唱家夏季音樂會節目手冊)

合唱作品介紹 Morten Johannes Lauridsen:Dirait-on

此 首作品取自《玫瑰之歌》組曲,是美國著名合唱作曲家 Morten Lauridsen創作於1993年的一套合唱作品。他的作曲風格多樣,有具象或抽象的,也有唯美或令人震撼的,但取材都相當的恰當。此種曲風 给 人以舒適的聽感,溫柔而不拖泥帶水,宏大而無喧囂。歌詞出自奧地利詩人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的法文詩集《玫瑰集》,曲風偏溫婉抒情,集中共五首以玫瑰花作為中心意象的詩,本曲以第五首詩《Dirait-on》做成,大意是說玫瑰花太過 倾 心於自己的美艷,孤芳自賞,而化作一朵水仙花,並形容水仙垂憐自己水中的影像而「倒影自憐」。          這首詩在作曲家的筆下變成了人們低聲的吟唱,平鋪的旋律很少有起伏,彷彿在輕聲地訴說著古老的傳說;全曲速度也在微微地快慢變化著,彷彿是水中蕩漾的波紋。這首歌曲演唱形式多樣,同聲齊唱,混聲合唱,輪唱,皆囊於其中。上口的旋律,優美的意象,加之豐富的編排,使得它在玫瑰之歌組曲中脫穎而出。本曲低音吟唱在考驗著女高音的技巧;四聲部混聲時,以不諧和的半音,級進至八度同聲,便出現完全和諧才會有的泛音,聽眾可為經歷到所謂「餘音繞樑三日不絕與耳」、彷彿天地間只有男女二人的吟誦之聲。  音樂欣賞: 純音樂錄音版 , 路思義合唱家版 歌詞與翻譯: Abandon entour é d ’ abandon,  遺棄周遭的迷戀  Tendresse touchant aux tendresse  溫柔輕觸著溫柔  C ’ est ton int é rieur qui sans cesse  你的內在無止盡地愛撫著自己  se caresse, dirait-on  他們如此傳說著  Se caresse en soi-même,  對著自己清澈的映像  par son propre reflet é clair é .  顧影自憐  Ainsi tu inventes le thème  如此你創造了這個  Du Narcisse exauc é , dirait-on.  由納西瑟斯完成的傳說  (原文刊載於2017年5月17日合唱家夏季音樂會節目手冊)

合唱作品介紹 William L. Dawson:Ain'-a That Good News

這 首作品的作曲家是威廉 ·道森(William Levi Dawson),是一位非裔美國作曲家。其1934年的黑人民間交響樂在世界首演,由利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執行費城管弦樂隊獲得了極大的好評。作曲家創作這個作品是為了表達當非洲人離開家鄉,被束縛為奴失去所有時的光景。          Ain'-a That Good News就是一首典型的黑人靈歌,第一行為領唱者,第二行則為群眾的回應,因此需要以最常見的傳統非洲歌唱方式來吟誦。黑人靈歌的前身是約1800年左右在美國社會環境中的宗教活動(如主日禮拜儀式或營會),此種樂曲延續了150年,到如今仍一直是黑人音樂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透過充滿激情的旋律,抒發來自奴隸生活的悲慘不幸和對自由生活的美好憧憬,因此音樂內容具備內心最真摯情感的宣洩。由亞洲人來演唱這種黑人風格的樂曲,是很有挑戰的,除了需對歌曲音響效果的掌握度,更需要具有真摯敢於表現情感的音樂技巧,還需要有天生的音感和韻律感。 音樂欣賞: Owatonna HS Concert Choir    , 路思義合唱家版 歌詞與翻譯: I got a crown up in a the Kingdom, ain'-a that good news!  我在天國有一冠冕,這真是好消息不是嗎!  I got a harp up in a the kingdom, ain'-a that good news!  我在天國有一豎琴,這真是好消息不是嗎!  I got a robe up in a the Kingdom, ain'-a that good news!  我在天國被授予長袍,這真是好消息不是嗎!  I got a savior in a the Kingdom, ain'-a that good news!  我在天國有一救主,這真是好消息不是嗎!  I'm a-goin ’ to lay down this worl', gonna shoulder upuh my cross,  我將會放下俗世,揹起我的十字架  gonna take it home a to my Jesus.  要帶回家給我的耶穌 

合唱作品介紹 蕭泰然:我的心神啊,你著讚美耶和華

蕭 泰然為台灣音樂家,出生於高雄,他集鋼琴家、指揮家和作曲家於一身。蕭老師致力將台灣本土音樂融入西方音樂,同時被譽為「台灣拉赫曼尼諾夫~最後的浪漫主義鋼琴詩人」。擅長以台灣民謠所想傳達的精神為主題,融入西方各派的音域技巧,也被人稱為現代台灣新音樂。                     這首〈我的心神啊,你著讚美耶和華〉是蕭泰然為了紀念他逝世的同學陳恩襄。歌詞取自《聖經》詩篇一○三篇,表達對造物主的感謝。樂曲主要分為兩段,前半段像是悼念好友的同時對神的禱告,音樂旋律的進行帶有台灣特有的民謠小調風格,經由作曲家的著墨,則刻意的凸顯「和聲小調增二度音程」,創造出台灣調的旋律動機,伴隨本土語言之流轉;後半段音樂轉為明亮且溫暖的大調,由鋼琴伴奏運用大幅度且寬音域的的分散和弦流動,揚起喜悅氛圍,像是得到神的慰藉與喜樂,而發出感謝。  音樂欣賞: 歌詞版 , 路思義合唱家版 歌詞: 我的心神啊! 你著讚美耶和華,  凡若在我內面的,也著讚美祂的聖名。  我的心神啊! 你著讚美耶和華,  不可 記得,祂一切的恩惠,  祂赦免你攏總的罪,醫好你攏總的病;  祂救贖你的生命脫離死無,  用仁愛和慈悲做你的冕旒;用好物祝你的心願。  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無快快生氣擱有豐盛的慈愛,  老父怎樣憐憫他的子兒,耶和華憐憫敬畏祂的人也是如此,  因為祂知咱的體質思念咱是土粉,  總是耶和華的愛,歸於敬畏祂的人,對永遠到永遠,  祂的公義也歸於子子孫孫。  我的心神啊! 你著讚美耶和華。  阿們!  (原文刊載於2017年5月17日合唱家夏季音樂會節目手冊)

合唱作品介紹 Johannes Brahms:Ein Deutsches Requiem Op.45

布 拉姆斯( Brahmns)《德意志安魂曲》是古典音樂三大安魂曲之一,與莫札特和威爾第的安魂曲並列,而 “How lovely is Thy dwelling place” 為其中的第四曲,表達著作曲家對於上帝的渴慕以及對天國的頌讚。傳統的安魂曲,不管是形式或者是歌詞內容,所針對的對象都是「過世的人」,祈求靈魂的平安,得到上帝的永恆救贖。因此,也讓布拉姆斯這首以「活著的人」為對象的《德意志安魂曲》,在其中顯得格外地獨特。          《德意志安魂曲》揚棄了過去安魂曲中的拉丁文傳統而改採德文,唱詞也擺脫了傳統拉丁經文的規範,因此更富人性的憐憫情懷,並參考自《聖經》〈詩篇〉 84篇寫成,全曲主題圍繞著經文主題:「萬軍之耶和華啊,你的居所何等可愛!我羨慕渴想耶和華的院宇;我的心腸,我的肉體向永生神呼籲。」本曲保留了布拉姆斯一貫的音樂風格,厚重的音響效果帶動樂句與動機,以多聲部及適時轉調的和聲,創造內聲部旋 律的進行;伴奏配以十六分音符的流動分散和弦,豐富內在聲部的音響效果,也創造多層次的聆聽經驗。呼應了歌詞中雖然哀傷,但卻存在著盼望與應許,告訴仍活著的人,生命的恐懼或死亡並非終點,而是永恆的開始。  音樂欣賞: 管風琴版 , 管弦樂與樂譜版 , 路思義合唱家版 歌詞與翻譯 德文 Wie lieblich sind deine Wohnungen,   Herr Zebaoth!   Meine Seele verlanget und sehnet sich nach  den Vorhöfen des Herrn;  mein Leib und Seele freuen sich in dem lebendigen Gott.   Wohl denen, die in deinem Hause wohnen, die loben dich immerdar. 英文 How lovely is Thy dwelling place, O Lord of Hosts, O Lord of Hosts.  Thy dwelling place, O Lord of Hosts!  How lovely is Thy dwelling place, O Lord of Hosts!  For

合唱作品介紹 John Newton:Amazing Grace

此 曲原作者為約翰˙牛頓(John Newton),出生於英國。父親是西班牙的航海家;母親則是英國虔誠的基督徒。母親帶著年幼的約翰背誦經文、哼唱聖詩,期許他將來能成為牧師。但在他七歲時,母親病逝,他的人生就此黯淡。約翰退伍後,從事販賣奴隸的工作,時常往來非洲販賣奴隸,沉迷於酒色。某日因鬧事被抓,成為非洲奴隸的僕人。          他的父親得知此事後,馬上派人前去拯救他。1748年,約翰獲釋在返回英國途中,正當他以為脫離苦海時,遭遇了強烈暴風雨,整艘船命在旦夕。此刻他回憶起年幼時母親對他信仰的教導,開始向上帝呼求「神啊!求你救我安抵港口,我將永作你的僕人。」當風暴遠離,他們倖存。接下來的旅途,約翰便與虔誠的基督徒船長一同認識上帝。返國後成為牧師,終身侍奉主。他為自己立了墓誌銘:「約翰牛頓牧師,從前是個犯罪作惡不信上帝的人,曾在非洲作奴隸之僕。但藉著主耶穌基督的豐盛憐憫,得蒙保守,罪得赦免,與神和好,並蒙指派宣教福音事工。」          這首Amazing Grace就是他一生經歷拯救的見證。雖然是描寫宗教上的拯救經歷,但其純粹的概念:懺悔、悔改、感恩等,早已深植人心,是歷久不衰的名歌,因此也曾被許多作曲家改編。本文分享版本為Alice Parker與Robert Shaw的改編版,作曲家以男高音的獨唱,加上合唱與男低音的長音吟頌,使得樂曲更具靈歌特色,增添了更多奴隸般的沈重與悲憫之感。  音樂欣賞: Robert Shaw/ Alice Parker 改編版本 , 路思義合唱家版 歌詞與翻譯 原文 Amazing Grace! How sweet the sound That saved a wretch like me I once was lost but now am found Was blind but now I see When we've been there ten thousand years Bright shining as the sun We've no less days to sing God's praise Than when we've first begun Through many dangers, to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