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曲為布拉姆斯晚年時期的創作。布拉姆斯生性拘謹內斂與保守,因此對於無法得心應手的樂器不會輕易嘗試。以單簧管(Clarinet)這個樂器作為室內樂的創作,起因於1891年他於德國Meiningen認識了一位出色的豎笛家Richard Muhlfeld,受到其圓潤與細膩的音色吸引,便開始創作一些單簧管的重奏曲目,包括有單簧管五重奏,單簧管三重奏等,並經過這位Richard Muhlfeld演奏詮釋之後,使布拉姆斯更有信心繼續為其創作。1892-1894年間,布拉姆斯歷經許多親友先後去世,於1984年完成了兩首單簧管奏鳴曲:《單簧管奏鳴曲》 f 小調第1號,作品120/1;降E大調第2號,作品120/ 2號。在這兩部作品中,布拉姆斯將心中的哀傷以及年老的心境充分表露於曲中,而較過去凝沉厚重的風格而言,此兩部作品更多展現內斂自省與較為簡明的特色,可說是布拉姆斯室內樂種的代表作品,在許多評論家的眼中,聆聽布拉姆斯室內樂,乃是最可以捕捉他那創造性之個人風格的樂種。
《單簧管奏鳴曲》降E大調第2號(作品編號120/ 2),應從幾個特色著手:第一,作曲家將鋼琴置於重要的地位。由於布拉姆斯自己也是一個技巧卓越的鋼琴家,因此本身就創作了許多卓越的鋼琴作品,在室內樂(chamber music)的創作中,鋼琴顯出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與角色。在這部作品中,其鋼琴的重要性,在於與單簧管如歌般的旋律相互呼應,並時而回應單簧管的主題動機,另外音樂特色保留與鋼琴作品雷同的手法:運用縱向的和聲組成橫向的旋律,意指旋律線條經常以平行八度、六度或三度和弦複音行進,並具有和弦式的裝飾音(倚音),複合節奏(cross-rhythm)等,創造出豐富與厚實的音響效果。
第二,在曲式方面,第一樂章仍然保留了十八世紀發展至高峰的奏鳴曲式,具有明確的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Expostion—development—Recapitalation),但因作曲家在主題和主題之間,創造了複雜且戲劇性的音群段落,並使用出人意外的轉調,帶來調性模糊與不穩定的感受,也使得結構的分野變得更加模糊。其中呈示部雖具有主調性格,但是中間包含破碎的和聲進行,讓人始終無法得知切確調性,以本曲為例,第二主題的發展,雖然完整在屬調(降B大調)上發展,但其後半段樂句則以破碎(broken- chord)和聲造成調性模糊,以第22—31小節為例,從Bb調開始游離D與d小三和弦,最後不斷的變化和弦後,從C大三和弦轉回F大三和弦,以降B大調的屬和絃回到主調和弦上。其行進的方式如下列譜例:
第三,主題音型的創作和使用具有獨特的發展,由荀白克(Arnold Schoenberg)稱之為「發展性的變奏」(developing variation),亦即樂曲本身的發展,來自於主題動機的延伸與變化。例如呈示部的單簧管從第1到8小節為第一主題,可分為1-4小節與5-8小節兩個樂句,第二樂句顯然從第一樂句的動機W改編而來;又第9小節開始的快速音群,則呈現延續動機Y的改編而成。
緊接著從第11到21小節為過度樂段(Transition),則以主題動機W和動機X的改編重複運用,延伸了第一主題的概念。這種風格如同西洋音樂史學家Donald Jay Grout所認為的:「...具有傑出的素材進行創作技巧,將簡單的樂思發展為一段複雜的織度(texture)樂段;並運用倚音、同音反覆,以及在不同的旋律線條中,開展出對比性的節奏音型」。如以下顯示:
全曲結構如下:
第一樂章甜美的快板(Allegro amabile) ,降E大調,4/4拍,奏鳴曲式。
・呈示部: 1-55小節,第一主題 (Theme I ,Eb,mm.1-15)— 過度樂段(Transition,Eb—Db— Cb, mm. 15-21)—第二主題(Theme II,Bb,mm.22 - 39)—過度樂段 (Transition,Bb,mm. 40-47)—小尾奏 (codetta,Bb,mm. 48-55)
・發展部:第一段落(mm. 56- 69,Eb—G—gm—Bb),第二段落( mm. 70—86,G—C— cm—E—F),第三段落(mm. 87—103,從大調進入小調色彩回到原調,F—Bb—dm—cm—dm—gbm—f#m—bm—dm—Bb)
・再現部:再現呈示部,第二主題從Cb 開始又轉回原調,以mm. 162—173為尾奏結束整個樂章。
第二樂章為熱情的快版(Allegro appassionato),降e小調,3/4拍,ABA’ 三段體。
・A段為熱情的快板,mm.1—80,ebm —Db — ebm
・B段轉為如歌的行版,速度稍慢,mm. 81—138 ,B—d#m — C# — B
・A’ 段回到回到原先的速度,主題的再現,mm.138—204,ebm — Db — ebm
・尾奏,mm. 205—223 。
第三樂章流暢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降E 大調,6/8拍。變奏曲式。
本樂章主題調性晦澀不明,從樂句開始便以屬調的作為結構的發展,一直到主題段落結束才確認調性,為降E大調。變奏手法包括動機模仿,並以節奏的變化為主,例如變奏三以三十二分音符的組成為主要架構、變奏五除了具備小調色彩之外,並以鋼琴的弦律為主,單簧管的弦律進行以動機音型作為搭配。
・主題段落,降E 大調,mm. 1 —14
・變奏一,降E 大調,mm. 14 — 28
・變奏二,降E 大調,mm. 28 — 42
・變奏三,降E 大調,mm. 42 —56
・變奏四,降E 大調,mm. 56 — 70
・變奏五,轉為降e小調,mm. 70 — 98,速度轉為快板
・尾奏,降E 大調,mm. 98 — 153,分為兩個段落。
・尾奏,降E 大調,mm. 98 — 153,分為兩個段落。
布拉姆斯的手稿中曾註明此曲可給中提琴演奏,一方面顯示了作曲家對中提琴樂器的喜好,一方面,如傳記作家Malcolm Mac Donaald的表述:「中提琴暗啞的音色較適合本曲捉模不定的曲風...」,因此在此謹以中提琴譜作為分析的文本,單簧管版本則需要自行移調。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