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合唱作品介紹 Robert Lowry: How Can I Keep from Singing

曲為美國牧師、作曲家羅利 (Robert Lowry, 1826-1899)於1896 年的創作,由尼爾森(Eric Nelson)為美國當代合唱指揮與作曲家,將這首動人的聖詩改編成為無伴奏的混聲四部合唱曲。全曲可分成兩部分,首先由女聲演唱主旋律,男聲再以由遠方回傳般的弱音形式接唱,接著透過四部到八部主音和聲式的表現,產生厚實的聲響效果,向世人傳達「救主在身邊顯現」,末段從寧靜的祈禱中,逐漸帶出「我怎能停止歌唱」這句如磐石般堅定的信仰。 


        這首歌寫成後即在美國貴格教派的信徒中流傳開來。但為何此曲會傳唱廣泛呢?一位名叫多莉絲·普蘭(Doris Plenn)的人,從她祖母那裡學會了這首歌,祖母曾對普蘭說:「孩子,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歌。這是很多年以前,一個因為信仰的不同而被關進監獄的人寫的,我要你永遠記住它。」後來普蘭在麥卡錫主義盛行時期,又為這首歌加上了第三節歌詞,遂成為今天這個版本。並把這首歌獻給美國現代民歌之父的皮特·西格(Pete Seeger,1919-2014)。在西格被「國會反美行動調查委員會」調查期間,他開始在美國各個大學的巡迴演唱會上演唱這首歌,這首十分能代表西格一生的歌曲,在西格的宣傳下,這首歌傳唱全美國,成為最受歡迎的民歌之一。 


歌詞與翻譯:


My life flows on in endless song; above earth's lamentation. 
我的生命是首永不止息的歌;超越人世間的哀傷。 

I hear the real, though far-off hymn that hails a new creation. 
我聽見遠方傳來真誠的詩歌,正在為新生歡呼。 

Through all life's tumult, pain and strife, I hear the music ringing; 
穿過所有喧嘩與爭吵,我聽見樂聲響起, 

It sounds an echo in my soul. How can I keep from singing? 
它在我的靈魂中迴響,我怎能停止歌唱? 

What if my joys and comforts die? I know that Truth is living. 
若我的歡樂與慰藉消散該如何?,我知道真理活著。 

What if the darkness‘round me close? Still truth its light is giving. 
黑夜圍繞身旁又如何?真理的光正照耀。 

No storm can shake my inmost calm while to that Rock I'm clinging. 
當我緊緊倚靠磐石,暴風雨也不能動搖我心深處的平靜。 

Since Love is Lord of heav'n and earth, how can I keep from singing? 
因為天地創造者就是愛,我怎能停止歌唱? 

I lift my eyes; the clouds grow thin; I see the blue above it 
我張開眼,雲層消散,我看見雲後的藍天 

And day by day this pathway smooths since first I learned to love it 
從我第一次學到如何去愛開始,這道路一天比一天平順 

The peace from Love makes fresh my heart, a song of hope is springing! 
那愛帶來的平安更新我心,希望之歌正湧流! 

All things are mine since Truth I've found 
自從我尋獲真理後,我擁有一切! 

How can I keep from singing? 
我怎能停止歌唱? 

(原文刊載於2017年5月17日合唱家夏季音樂會節目手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合唱作品介紹 Verdi : 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 (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

這 首耳熟能詳的 ‘ 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  被翻成非常好聽的中文名稱: 〈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 又被人稱作〈奴隸大合唱〉,是每位合唱人都能朗朗上口的歌曲,被義大利人稱為第二國歌。原因是 當時義大利受奧地利之統制,威爾第正處於義大利獨立運動興旺之時, 因此他的作品可以說是具有愛國情愫的情懷,正好受到呼喊祖國獨立的人們的心聲,因此也迅速竄紅成為今日所謂的 「國民歌曲」,這首 合唱曲竟成為統一義大利的圖騰(請參考 古典音樂漫談之華格納與威爾第一文 )。          本曲由義大利歌劇大家威爾第(Werdi)所作的歌劇《那布果》( Nabucco )中其中的一首大合唱,而 ‘ 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  是這齣歌劇最經典的片段。 故事發生在 故事發生於公元 前587年, 描述 猶太人 被 巴比倫 君王納布科(《聖經》翻譯為尼布甲尼薩王二世 )擊敗並逐出家園、擄往 巴比倫 的故事。 雖然劇中的故事與史實並不符合, 那布果 乃是俘虜猶太人的巴比倫皇帝尼布甲尼撒二世,與後來釋放猶太人的波斯帝國皇帝大流士大帝(《聖經》中譯為大利烏)的混合體,但本劇可以說是奠定了威爾第作曲家地位及地位的一部經典作品,而 威爾第自己評論言其作品:「這部歌劇可以說是我藝術生涯的開始。」          ‘ 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  為劇中第三幕的第二場景的最後一曲,地點在幼發拉底河畔,歌詞講述 猶太人希望重返家鄉 ,先知撒加利亞(Zaccaria)再次激勵他們相信上帝,預言上帝將會毀滅巴比倫,歌詞內容乃根據 聖經詩篇137篇的詞意所改編的 。劇情能幫助我們瞭解威爾第對此曲的音樂設計,乃是圍繞著希冀以音樂呈現奴隸的心境。全曲分成前奏與ABA三段,A段四聲部齊唱高音旋律,這種做法在浪漫時期的歌劇幕尾大合唱時常見,但也展現出唯獨威爾第那天生的音樂敏感度,優美且卓越的創作天賦,方能 創作出每個人都朗朗上口的音樂旋律,使齊唱式進行曲的風格,成為奴隸們齊心合力對追求與渴望自由的情感出口。B段開始四聲部和聲式的進行,但是弦律進行與A段截然不同,猛地以ff 迸出八聲部帶附點的和聲進行,讓音響效果擴展延伸,勢如千軍萬馬的呼號,而當樂句進行至第二句,音量倏地驟降為pp且低

彌撒的拉丁原文與中文翻譯

Kyrie Kyrie, eleison,  Christe, eleison,  Kyrie, eleison. 垂憐經  上主,求祢垂憐; 基督,求祢垂憐; 上主,求祢垂憐。 Gloria Gloria in excelsis Deo. Et in terra pax hominibus bonae voluntatis. Laudamus te. Benedicimus te. Adoramus te. Glorificamus te. Gratias agimus tibi, propter magnam gloriam tuam. Domine, Deus, Rex caelestis, Deus Pater omnipotens. Domine, Fili unigenite, Jesu Christe. Domine, Deus, Agnus Dei, Filius Patris.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miserere nobis.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suscipe deprecationem nostrum.  Qui sedes ad dexteram Patris, miserere nobis. Quoniam tu solus Sanctus. Tu solus Dominus. To solus Altissimus. Jesu Christe, cum Sancto Spiritu: in gloria Dei Patris. Amen. 光榮頌 天主在天受光榮, 主愛的人在世上享平安。  我們讚美祢,稱頌祢, 朝拜祢,顯揚祢, 感謝祢, 為了祢無上的光榮。  主、天主、天上的君王、  全能的天主聖父。  上帝的獨生子,耶穌基督。  主、天主的羔羊,聖父之子。  除免世罪者,求祢憐憫我們;  除免世罪者,求祢俯聽我們的祈禱; 坐在聖父之右者,求祢憐憫我們。  因為祢是唯一的聖者,  祢是唯一的主, 唯有祢是至高無上。  耶穌基督,祢與聖靈,同享天主聖父的光榮。阿門。 Credo Credo in unum Deum, Patrem omnipotentem, fac

布拉姆斯降E大調單簧管奏鳴曲(Brahms Clarinet sonata op. 120 no. 2 in E flat major)導聆

音樂欣賞: 單簧管版本 , 中提琴版本 本 曲為布拉姆斯晚年時期的創作。布拉姆斯生性拘謹內斂與保守,因此對於無法得心應手的樂器不會輕易嘗試。以單簧管( Clarinet )這個樂器作為室內樂的創作,起因於 1891 年他於德國 Meiningen 認識了一位出色的豎笛家 Richard Muhlfeld ,受到其圓潤與細膩的音色吸引,便開始創作一些單簧管的重奏曲目,包括有單簧管五重奏,單簧管三重奏等,並經過這位 Richard Muhlfeld 演奏詮釋之後,使布拉姆斯更有信心繼續為其創作。 1892-1894 年間,布拉姆斯歷經許多親友先後去世,於 1984 年完成了兩首單簧管奏鳴曲:《單簧管奏鳴曲》 f 小調第 1 號,作品 120/1 ;降 E 大調第 2 號,作品 120/ 2 號。在這兩部作品中,布拉姆斯將心中的哀傷以及年老的心境充分表露於曲中,而較過去凝沉厚重的風格而言,此兩部作品更多展現內斂自省與較為簡明的特色,可說是布拉姆斯室內樂種的代表作品,在許多評論家的眼中,聆聽布拉姆斯室內樂,乃是最可以捕捉他那創造性之個人風格的樂種。         《單簧管奏鳴曲》降 E 大調第 2 號(作品編號 120/ 2 ),應從幾個特色著手:第一,作曲家將鋼琴置於重要的地位。由於布拉姆斯自己也是一個技巧卓越的鋼琴家,因此本身就創作了許多卓越的鋼琴作品,在室內樂( chamber music )的創作中,鋼琴顯出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與角色。在這部作品中,其鋼琴的重要性,在於與單簧管如歌般的旋律相互呼應,並時而回應單簧管的主題動機,另外音樂特色保留與鋼琴作品雷同的手法:運用縱向的和聲組成橫向的旋律,意指旋律線條經常以平行八度、六度或三度和弦複音行進,並具有和弦式的裝飾音(倚音),複合節奏( cross-rhythm )等,創造出豐富與厚實的音響效果。         第二,在曲式方面,第一樂章仍然保留了十八世紀發展至高峰的奏鳴曲式, 具有明確的呈示部 — 發展部 — 再現部( Expostion—development—Recapitalation ),但因作曲家在主題和主題之間 ,創造了複雜且戲劇性的音群段落,並使用出人意外的轉調,帶來調性模糊與不穩定的感受,也使得結構的分野 變得更加模糊。其中 呈示部雖具有主調性格,但是中間包含破碎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