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世界音樂的跨國性

         一般說來,世界音樂具有很明顯的在地性。很多世界音樂源自於在地音樂家或民族音樂學家,在研究與採集的過程中,出現的產物。但是自從在唱片行出現了「世界音樂」的標籤,也代表了世界音樂開始運用了全球音樂工業的流通管道,成為一種可販售與流通的商品。

       
         源自於在地性的聲音景觀,世界音樂開始在實作中產生與全球化接軌的議題,是有關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音樂元素的融合,所產生的新美學辯論,包括三個思考:

1. 拼貼(pastiche)式的結合在地的聲音景觀,其實已經造成到後現代理論與全球化理論中認定的指涉性喪失(loss of referentiality),也就是在拼貼的過程中,在模擬或挪用元素中因假設出形而上訊息而使其失去指涉性,因此閱聽人以為自己所聆聽的是世界音樂,但是在拼貼的過程中「世界性」已然是作曲者所創造出來的的想像物;

2. 所謂剝削,是在實際音樂的生產過程,擅用當地音樂人力和藝術資源,但僱傭音樂家卻沒有合理的酬庸,也沒有給予認可或版稅;在製作音樂的過程中,為了迎合商業或西方可以接受的聲音等,而忽略真正音樂家認為最核心的本地性本質元素。

3. 為了商業利益,必須放棄長遠傳統文化音樂的形式,透過各種音樂元素折衷的組合,但造成全球化音樂同質化的發展,使得原有原本定義為第一世界的人們,隨著音樂融合之後而喪失了原有的認同。

        雖然上述對世界音樂有多數焦點在失落或迷失等負面評價,但是仍然有樂觀的看法,其中包括: 1. 得以破除國界,對抗主流音樂工業的音樂風格;2. 世界音樂不僅挪用了音樂元素,也挪用了技術,使得他們可以獲得創作音樂的更大獨立性,音樂也有更多的實驗性,而不受第一世界的錄音室限制;3. 世界音樂的樂手也開始具有能力翻轉少數民族文化,成為全球可聆聽與看見的全球化主流,成為一種無形的資產,有經濟和政治的社會性,因此世界音樂具有其跨國與跨文化的特性與潛力。

        從音樂家在地化的實作的角度而言,其創作的特性包括明顯的跨國性。這個跨國性包括挪用自己原家鄉的在地化音樂元素,並結合了第一世界的音樂創作手法;也包括音樂人自己身處非家鄉的異地,運用這些外地元素結合家鄉元素,來形成母國與居住地之間,意識形態、生活風格、網絡等的結合。這些在異地的音樂人對異地的熟悉度不亞於家鄉,但是因為這種跨文化生存的經驗,使他們具有跨越地理性、文化和政治的邊界這些跨國性的實作,更進一步包括了移民者與母國聯繫起來的情感連結與文化依附關係,有時還呈現出在異地受到的種族歧視,因此具有對母國濃厚的民族認同。(Jocelyne Guilbault: 159)

        我以Daniel Ho 的專輯《吹過島嶼的風》為例。這個演奏者本身就是一位多重身份的創作者,是夏威夷籍的吉他手、也是編曲作曲家、烏克麗麗樂器演奏家、作家、更是一位唱片業者,從1998年成立了自己的唱片行之後,陸續發行了一百多張的唱片,都是「世界音樂」類型。據唱片公司的簡介,可以看出他可以說算是一個世界音樂具有跨國性的代表音樂家。Daniel Ho 是夏威夷籍,但是卻不是土生土長的夏威夷。在北美都市中受到西方的音樂作曲的教育,並成立了唱片公司,但是他所用的音樂創作元素,都是他原居地烏克麗麗作為主要素材。而他所發行的唱片中,也很多以烏克麗麗伴奏挪用第三世界的音樂元素的創作,包括這張專輯有多數取材台灣原住民旋律的作品。這種風格,可以看出世界音樂所具備的跨國性。


        因此,我們可以說這種跨國性有兩個層面,第一是音樂工業,第二則是作曲家本身。這種流動性象徵了兩種世界或兩群人的互相吸引。因為他在跨國中投射了間接的歸屬感和社群感,但是也對自己身處的環境感到危機。往好的方面來看,這種音樂是混種(Hybridity)性的使一種音樂傳統吸收其他傳統的元素,並且加以詮釋,可以說是「視野的交融」。(Jan Fairley: 217 )因此要了解世界音樂,我們就必須關注到這種流動性,並且在世界不斷變動的脈絡中去探討他的價值,因為這種流動是包括空間和社會的動態交融和互聯。我們從專輯的宣傳短片中,可以看到這種視野上的交融,影片中所有的成員來自世界各地,所使用的樂器也不是台灣原住民慣用的樂器,而是各種來自訪客所帶來錄影錄音的道具。

        除了上述的兩個層面,從《吹過島嶼的風》看出也會發現時間上的流動。如 Veit Erlmann 所說的「...世界音樂一詞相關許多風格,透過四方各地情感連結的塑造,變成劃分社群的標準。但在深層的意義層次上,世界音樂重組時空關係時,卻把整個時間和空間消滅了。」剛世界音樂將不同地理位置的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時間與歷史的音樂並置時,卻沒有鋪陳其在地化的音樂脈絡(localized context),而在網絡的時代,這種鋪成也顯得不再需要了(Jan Fairley: 223)。當所有當外來訪客帶來了世界各個角落的音樂元素時,就在同一個空間下就產生了歷史和時間性所傳承下來的台灣音樂元素展演。因此我們可以斷言,世界音樂呈現的不再是世界的角落,而是一種和地理不再有太大關係的網絡世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合唱作品介紹 Verdi : 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 (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

這 首耳熟能詳的 ‘ 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  被翻成非常好聽的中文名稱: 〈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 又被人稱作〈奴隸大合唱〉,是每位合唱人都能朗朗上口的歌曲,被義大利人稱為第二國歌。原因是 當時義大利受奧地利之統制,威爾第正處於義大利獨立運動興旺之時, 因此他的作品可以說是具有愛國情愫的情懷,正好受到呼喊祖國獨立的人們的心聲,因此也迅速竄紅成為今日所謂的 「國民歌曲」,這首 合唱曲竟成為統一義大利的圖騰(請參考 古典音樂漫談之華格納與威爾第一文 )。          本曲由義大利歌劇大家威爾第(Werdi)所作的歌劇《那布果》( Nabucco )中其中的一首大合唱,而 ‘ 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  是這齣歌劇最經典的片段。 故事發生在 故事發生於公元 前587年, 描述 猶太人 被 巴比倫 君王納布科(《聖經》翻譯為尼布甲尼薩王二世 )擊敗並逐出家園、擄往 巴比倫 的故事。 雖然劇中的故事與史實並不符合, 那布果 乃是俘虜猶太人的巴比倫皇帝尼布甲尼撒二世,與後來釋放猶太人的波斯帝國皇帝大流士大帝(《聖經》中譯為大利烏)的混合體,但本劇可以說是奠定了威爾第作曲家地位及地位的一部經典作品,而 威爾第自己評論言其作品:「這部歌劇可以說是我藝術生涯的開始。」          ‘ 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  為劇中第三幕的第二場景的最後一曲,地點在幼發拉底河畔,歌詞講述 猶太人希望重返家鄉 ,先知撒加利亞(Zaccaria)再次激勵他們相信上帝,預言上帝將會毀滅巴比倫,歌詞內容乃根據 聖經詩篇137篇的詞意所改編的 。劇情能幫助我們瞭解威爾第對此曲的音樂設計,乃是圍繞著希冀以音樂呈現奴隸的心境。全曲分成前奏與ABA三段,A段四聲部齊唱高音旋律,這種做法在浪漫時期的歌劇幕尾大合唱時常見,但也展現出唯獨威爾第那天生的音樂敏感度,優美且卓越的創作天賦,方能 創作出每個人都朗朗上口的音樂旋律,使齊唱式進行曲的風格,成為奴隸們齊心合力對追求與渴望自由的情感出口。B段開始四聲部和聲式的進行,但是弦律進行與A段截然不同,猛地以ff 迸出八聲...

彌撒的拉丁原文與中文翻譯

Kyrie Kyrie, eleison,  Christe, eleison,  Kyrie, eleison. 垂憐經  上主,求祢垂憐; 基督,求祢垂憐; 上主,求祢垂憐。 Gloria Gloria in excelsis Deo. Et in terra pax hominibus bonae voluntatis. Laudamus te. Benedicimus te. Adoramus te. Glorificamus te. Gratias agimus tibi, propter magnam gloriam tuam. Domine, Deus, Rex caelestis, Deus Pater omnipotens. Domine, Fili unigenite, Jesu Christe. Domine, Deus, Agnus Dei, Filius Patris.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miserere nobis.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suscipe deprecationem nostrum.  Qui sedes ad dexteram Patris, miserere nobis. Quoniam tu solus Sanctus. Tu solus Dominus. To solus Altissimus. Jesu Christe, cum Sancto Spiritu: in gloria Dei Patris. Amen. 光榮頌 天主在天受光榮, 主愛的人在世上享平安。  我們讚美祢,稱頌祢, 朝拜祢,顯揚祢, 感謝祢, 為了祢無上的光榮。  主、天主、天上的君王、  全能的天主聖父。  上帝的獨生子,耶穌基督。  主、天主的羔羊,聖父之子。  除免世罪者,求祢憐憫我們;  除免世罪者,求祢俯聽我們的祈禱; 坐在聖父之右者,求祢憐憫我們。  因為祢是唯一的聖者,  祢是唯一的主, 唯有祢是至高無上。  耶穌基督,祢...

天主教彌撒禮儀音樂介紹

         十 五世紀以前,彌撒曲系以清唱無伴奏形式使用在禮儀儀式中,佐 以天主教所用的彌撒儀文為歌詞所譜的曲。到了15到17世紀改為由聲樂和管風琴交替進行。到十七世紀後採用管弦樂伴奏,並插入獨唱、重唱等。由於彌撒禮儀中採用拉丁文,而在結束時的唱詞有 “Ite, Missaest”(意為“回去吧,彌撒禮成”),Missa之名由此而來。 彌撒曲分普通、安魂、婚禮、主教等類型,在音樂史的介紹中,彌撒曲使用於普通為多,而普通彌撒曲又分常用 (Ordinary) 及特別 (Proper) 兩部份。 特別部份的歌曲較多,部份歌詞會跟隨節日或特別宗教節日而變化。常用部份所用的歌曲有垂憐曲 (Kyrie),光榮頌 (Gloria) ,信經  (Credo) ,歡呼歌 (Sanctus) ,羔羊讚 (Agnus Dei) 五個樂章,歌詞通常都是固定的。         傳統在音樂史介紹彌撒音樂的時候,習慣將彌撒音樂抽出來單獨討論,但彌撒音樂若與彌撒禮儀分開討論,其實很難真正認識這些音樂真正的意涵。本文嘗試以彌撒禮儀為軸線,探討常用部分聖歌扮演的角色與意義。 彌撒儀式是屬於感恩的祭典,傳遞互愛共融的意義,而在整個彌撒禮儀分為五個部分:進堂式、聖道禮儀、聖祭禮儀、領聖體禮以及禮成式。        1. 「進堂禮」具有開端、引導與準備之作用。意指準備進入信徒們能潔淨自己靈魂,使心靈沈靜參與聖體,聆聽聖言與參與感恩聖祭。內容包括:進堂詠,致候詞,懺悔詞,垂憐經,光榮頌,集禱經。進堂詠(Intro)是由主祭與輔理人員的進堂,眾人選唱輕快節奏的曲目,預備天主子民齊心靈進入禮儀情境。在主祭與輔理人員到達聖所後向祭台鞠躬,向信友簡介本日彌撒要義後,進入懺悔經~全體靜默後念誦悔罪的經文。垂憐經與光榮頌為彌撒中之常用音樂,垂憐經(Kyrie)每句重複二至三次,作為加強懺悔後的呼求,光榮頌(Gloria)隨後演唱,代表所有信友們在聖神中團結一致的展現,向天主感恩與讚頌。進堂禮以念誦集禱經作結。          2. 「聖道禮儀」的重點便是領受聖言,因此又稱為聖言禮。主要部份是由恭讀聖經與讀經間的穿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