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 灣族化的本地性彌撒音樂的發展,與天主教傳教會的關係匪淺。 東排灣是從白冷會開教之後,由蔡恩忠神父主牧的堂口金崙天主堂為主;北排灣天主教會則是由道明會的宣教士影響了整個西部排灣區域,目前可尋訪到的傳教員,以那瑪夏鄉白麗花傳教員為主。東排灣的本地化聖歌本有具體出版的經歌本,但是北排灣一直沒有將相關的彌撒用曲系統編輯成冊,因此只能透過口傳與採譜進行紀錄。 介紹這本2013 年出版了最新的排灣教會聖歌本《 senai nua kiokai a pinaiwanan 》的封面, 收錄了包括從森永到太麻里的聖歌,可以說是東排灣最具有代表性的母語聖歌本,但是蔡神父也提到一個最主要的問題,聖歌本透過簡譜記錄音樂,有些排灣聖歌的音調無法完整的呈現,因此錄製成 CD 是他們認為最迫切的事情。 事實上, 天主教在台東部的傳教工作,白冷會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1953 年錫質平( Hilber Jakob 1917-1985 )神父受到南興部落頭目劉樟的邀請,便單槍匹馬的來到排灣族,也開啟了白冷會在東排灣區域的傳教契機。當時錫神父在今天的金崙派出所,以一間茅草屋開始了臨時的教堂,就是排灣今天最早成立的堂口。 1954 年胡恩博( Hurni Otto , 1913 - 1969 )神父來到台東,接替了錫質平神父在南迴地區的傳教工作。 1957 年胡神父任大武堂區司鐸期間,開始要求森永到大鳥的堂口以排灣族母語頌唱聖歌,據蔡恩忠神父所述,當時以母語吟唱的包括有天主經、聖母經、光榮頌、羔羊經等,後由神父錄音。 根據蔡恩忠神父在最新版本的聖歌經本回顧聖歌編印的歷史時說明,早期除了上述彌撒經歌之外,另邀請柯新妹及朱振生協助將〈垂憐曲〉和〈歡呼歌〉譜曲,以及已故的張楠峰老師協助為〈朝拜聖體〉創作歌曲,至此為止,本土排灣的彌撒歌曲才算初步成型,由大溪傳教員的蔡金鳳老師逐步將這些歌曲譜成簡譜,他同時將歌詞以前半部羅馬拼音以及後半部日文片假名書寫,收集成冊,在王秋蘭、林美蘭、林三昧等人的協助下,舊版的聖歌本在 1976 年複印,而這本舊版聖歌本至今仍流傳於東排灣地區:包括金崙堂區,太麻里堂區和大武堂區等,皆使用之。
從音樂人到策展人,從演奏到評論,從純粹到多元跨界,是信仰、音樂與藝術的傳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