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合唱作品介紹 Faure: Cantique de Jean Racine


天來介紹這首優美的合唱作品了!這首作品實在是太優美了~我自己每次在聽的時候都以為自身處於中歐教堂中,不知今夕是何夕。
        此曲歌詞原依照尚·拉辛(Jean Racine )翻譯中世紀拉丁讚美詩的作品集《Hymns Translated from the Roman Breviary》之日課晨更頌文 Consors paterni luminis 。其詩命名為"Verbe égal au Très-Haut" (Word, one with the Highest),內容仿照也如同日課的原始內容,帶有古代基督教拉丁教父聖安布羅斯(a pseudo-ambrosian hymn)的原始風格。佛瑞以聖詠風格寫作,將此曲命名為「尚拉辛之後的田園歌」,創作目的為1864-1865年巴黎the École Niedermeyer學校作曲比賽,並拿回首獎。此曲開創了佛瑞早期安魂曲的風格,今日此曲經常與安魂曲一起演出。

        全曲依照歌詞的描述分為ABA'三個段落。第一段落bD大調四四拍的行板,鋼琴伴奏由三個簡單且重要元素組成:帶著如歌的高音聲線、級進的支持低音系統以及中聲部流動的三連音分散和弦音型。合唱主題的表現先從最低音開始,各聲部以一個詩節的長度,由低至高陸續加入,當最高聲部的出現後,低音聲部回到和聲支持角色,如此第一段詩句由低沈至高亢堆疊的和聲織度完整結束。透過和聲堆疊效果,音樂從最低音展現歌詞所描述最深沈的崇敬與愛,逐漸攀升為崇高的敬意。第二段落轉為小調的色彩,首先以四聲部一字一音節,聖詠的方式呈現自身對於上主內在至深的情感,如同堅固的信仰宣告,接著以高音且弱聲展開複音聲部織度訴說情懷,段落結尾以聲部堆疊將音響效果從低推至至高,也如過門使音樂迅速回到第一段落的主題旋律。如同作者自身對於這部作品的音響效果的描述是為「透明且完美平衡的」,無論是伴奏始終保值著三聲部的穩定度,保持著綿延不絕的情感能量;或是在合唱的處理中,那不僅是各音域的控制、詩節的分配與聲部重疊的時機,均使聲線音響達到最均衡的狀態。作曲家使主題旋律線在優美均衡且內在情感豐富的開展中,創造了一個最佳祈禱的氛圍,聽眾和不妨隨著作曲家一起進入那神聖與世俗的交界,洗滌幽微靈性,沈澱心靈絮語。

法文歌詞(參考連結在此

Verbe égal au Très-Haut, notre unique espérance,
Jour éternel de la terre et des cieux;
De la paisible nuit nous rompons le silence,
Divin Sauveur, jette sur nous les yeux!

Répands sur nous le feu de ta grâce puissante,
Que tout l'enfer fuie au son de ta voix;
Dissipe le sommeil d'une âme languissante,
Qui la conduit à l'oubli de tes lois!

O Christ, sois favorable à ce peuple fidèle
Pour te bénir maintenant rassemblé.
Reçois les chants qu'il offre à ta gloire immortelle,
Et de tes dons qu'il retourne comblé!


英文歌詞

Verb equal to God, the Almighty, our only hope,
Eternal day of the earth and heavens;
We break the silence of the peaceful night,
Divine Saviour, look upon us!

Fan the fire of your powerful grace upon us,
So that all Hell may flee at the sound of your voice;
Shake off the sleep of a languishing soul,
Who has forgotten your laws!

O Christ, be kind to these faithful people
Who have now gathered in thanks.
Listen to the chants they offer to your immortal glory,
And may they come away fulfilled with your gifts!

中文翻譯(汪美)

主啊我深愛你,
甚願我永屬你,
願你居我靈裡,
永不分離。

在天我還有誰?
在地亦無所愛,
惟願掬我衷情,
傾於主宰。
金銀雖有千萬,
聲譽可遍麈寰,
一旦若失了你,
我心何安。

主啊我深愛你,
甚願我永屬你,
願你居我靈裡,
永不分離。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合唱作品介紹 Verdi : 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 (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

這 首耳熟能詳的 ‘ 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  被翻成非常好聽的中文名稱: 〈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 又被人稱作〈奴隸大合唱〉,是每位合唱人都能朗朗上口的歌曲,被義大利人稱為第二國歌。原因是 當時義大利受奧地利之統制,威爾第正處於義大利獨立運動興旺之時, 因此他的作品可以說是具有愛國情愫的情懷,正好受到呼喊祖國獨立的人們的心聲,因此也迅速竄紅成為今日所謂的 「國民歌曲」,這首 合唱曲竟成為統一義大利的圖騰(請參考 古典音樂漫談之華格納與威爾第一文 )。          本曲由義大利歌劇大家威爾第(Werdi)所作的歌劇《那布果》( Nabucco )中其中的一首大合唱,而 ‘ 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  是這齣歌劇最經典的片段。 故事發生在 故事發生於公元 前587年, 描述 猶太人 被 巴比倫 君王納布科(《聖經》翻譯為尼布甲尼薩王二世 )擊敗並逐出家園、擄往 巴比倫 的故事。 雖然劇中的故事與史實並不符合, 那布果 乃是俘虜猶太人的巴比倫皇帝尼布甲尼撒二世,與後來釋放猶太人的波斯帝國皇帝大流士大帝(《聖經》中譯為大利烏)的混合體,但本劇可以說是奠定了威爾第作曲家地位及地位的一部經典作品,而 威爾第自己評論言其作品:「這部歌劇可以說是我藝術生涯的開始。」          ‘ 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  為劇中第三幕的第二場景的最後一曲,地點在幼發拉底河畔,歌詞講述 猶太人希望重返家鄉 ,先知撒加利亞(Zaccaria)再次激勵他們相信上帝,預言上帝將會毀滅巴比倫,歌詞內容乃根據 聖經詩篇137篇的詞意所改編的 。劇情能幫助我們瞭解威爾第對此曲的音樂設計,乃是圍繞著希冀以音樂呈現奴隸的心境。全曲分成前奏與ABA三段,A段四聲部齊唱高音旋律,這種做法在浪漫時期的歌劇幕尾大合唱時常見,但也展現出唯獨威爾第那天生的音樂敏感度,優美且卓越的創作天賦,方能 創作出每個人都朗朗上口的音樂旋律,使齊唱式進行曲的風格,成為奴隸們齊心合力對追求與渴望自由的情感出口。B段開始四聲部和聲式的進行,但是弦律進行與A段截然不同,猛地以ff 迸出八聲...

彌撒的拉丁原文與中文翻譯

Kyrie Kyrie, eleison,  Christe, eleison,  Kyrie, eleison. 垂憐經  上主,求祢垂憐; 基督,求祢垂憐; 上主,求祢垂憐。 Gloria Gloria in excelsis Deo. Et in terra pax hominibus bonae voluntatis. Laudamus te. Benedicimus te. Adoramus te. Glorificamus te. Gratias agimus tibi, propter magnam gloriam tuam. Domine, Deus, Rex caelestis, Deus Pater omnipotens. Domine, Fili unigenite, Jesu Christe. Domine, Deus, Agnus Dei, Filius Patris.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miserere nobis.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suscipe deprecationem nostrum.  Qui sedes ad dexteram Patris, miserere nobis. Quoniam tu solus Sanctus. Tu solus Dominus. To solus Altissimus. Jesu Christe, cum Sancto Spiritu: in gloria Dei Patris. Amen. 光榮頌 天主在天受光榮, 主愛的人在世上享平安。  我們讚美祢,稱頌祢, 朝拜祢,顯揚祢, 感謝祢, 為了祢無上的光榮。  主、天主、天上的君王、  全能的天主聖父。  上帝的獨生子,耶穌基督。  主、天主的羔羊,聖父之子。  除免世罪者,求祢憐憫我們;  除免世罪者,求祢俯聽我們的祈禱; 坐在聖父之右者,求祢憐憫我們。  因為祢是唯一的聖者,  祢是唯一的主, 唯有祢是至高無上。  耶穌基督,祢...

天主教彌撒禮儀音樂介紹

         十 五世紀以前,彌撒曲系以清唱無伴奏形式使用在禮儀儀式中,佐 以天主教所用的彌撒儀文為歌詞所譜的曲。到了15到17世紀改為由聲樂和管風琴交替進行。到十七世紀後採用管弦樂伴奏,並插入獨唱、重唱等。由於彌撒禮儀中採用拉丁文,而在結束時的唱詞有 “Ite, Missaest”(意為“回去吧,彌撒禮成”),Missa之名由此而來。 彌撒曲分普通、安魂、婚禮、主教等類型,在音樂史的介紹中,彌撒曲使用於普通為多,而普通彌撒曲又分常用 (Ordinary) 及特別 (Proper) 兩部份。 特別部份的歌曲較多,部份歌詞會跟隨節日或特別宗教節日而變化。常用部份所用的歌曲有垂憐曲 (Kyrie),光榮頌 (Gloria) ,信經  (Credo) ,歡呼歌 (Sanctus) ,羔羊讚 (Agnus Dei) 五個樂章,歌詞通常都是固定的。         傳統在音樂史介紹彌撒音樂的時候,習慣將彌撒音樂抽出來單獨討論,但彌撒音樂若與彌撒禮儀分開討論,其實很難真正認識這些音樂真正的意涵。本文嘗試以彌撒禮儀為軸線,探討常用部分聖歌扮演的角色與意義。 彌撒儀式是屬於感恩的祭典,傳遞互愛共融的意義,而在整個彌撒禮儀分為五個部分:進堂式、聖道禮儀、聖祭禮儀、領聖體禮以及禮成式。        1. 「進堂禮」具有開端、引導與準備之作用。意指準備進入信徒們能潔淨自己靈魂,使心靈沈靜參與聖體,聆聽聖言與參與感恩聖祭。內容包括:進堂詠,致候詞,懺悔詞,垂憐經,光榮頌,集禱經。進堂詠(Intro)是由主祭與輔理人員的進堂,眾人選唱輕快節奏的曲目,預備天主子民齊心靈進入禮儀情境。在主祭與輔理人員到達聖所後向祭台鞠躬,向信友簡介本日彌撒要義後,進入懺悔經~全體靜默後念誦悔罪的經文。垂憐經與光榮頌為彌撒中之常用音樂,垂憐經(Kyrie)每句重複二至三次,作為加強懺悔後的呼求,光榮頌(Gloria)隨後演唱,代表所有信友們在聖神中團結一致的展現,向天主感恩與讚頌。進堂禮以念誦集禱經作結。          2. 「聖道禮儀」的重點便是領受聖言,因此又稱為聖言禮。主要部份是由恭讀聖經與讀經間的穿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