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合唱作品介紹 Franz Shubert: Mass No. 2 in G Major

文主要是介紹舒伯特的彌撒曲:Mass No. 2 in G Major ,請跟著音樂閱讀~

        舒伯特的宗教歌曲的創作其實並不多。幼年的舒伯特雖然參加了教會的唱詩班,但是這並沒有帶給他為了儀式創作的動力。反之,他自身一直在對自己信仰的反省,與當時天主教會嚴謹的禮儀教條中拉扯,而信仰對舒伯特來說,始終是他的個人與上帝的關係。因此當時禮儀所需要的音樂,似乎對舒伯特來說都成了一種儀式,而缺乏信仰真正的內涵與信心,這在他早年給家人的書信中可以看見:「They also wondered greatly at my piety, which I expressed in a hymn to the Holy Virgin and which, it appears, grips every soul and turns it to devotion. I think this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I have never forced devotion in myself and never compose hymns or prayers of that kind unless it overcomes me unawares; but then it is usually the right and true devotion. 」(July 1825)。

        除了特殊宗教節期的神劇作品創作,彌撒音樂在舒伯特時代,仍屬最高規格的展現虔敬信仰的樂種,舒伯特也免不了受邀寫作宗教作品,但若僅為當時天主教會中的彌撒儀式創作,實在引不起他的興趣。因此他的一生所寫作的宗教歌曲只有六首的彌撒音樂、一部《聖母悼歌》(Stabat Mater)、及較小型的神劇《拉撒路》(Lazarus)。而這些宗教作品也都出乎人意外的突破傳統形式。舒伯特六首彌撒創作的時間約莫分成兩個時期,第一時期為1814~1816年間,創作了四首彌撒,第二時期為1819~1823年,創作兩首彌撒作品。第二時期的作品,則呈現舒伯特成熟的風格,以及其對宗教音樂的掌握度。《拉撒路》與《聖母悼歌》的創作則介於這兩個時期中間。

        探討這部作品,也需要了解舒伯特在早期宗教音樂中,有兩個重要的面向:

一是這些作品如何繼承了維也納認定之宗教作品應具備的形式與風格;二是舒伯特在所有的彌撒作品中,皆省去了Credo中的段落 “Et unam sanctam catholicam et apostolocam ecclesiam”,而多數學者則認為,這樣的手法象徵舒伯特在第四號與第五號彌撒中,所呈現逐步自由的宗教音樂意涵雷同。也就是說舒伯特寧願將這段敬虔的宗教信仰告白,用朗讀的方式來代替用唱的方式。 然而從代表宗教敬虔而信仰告白的角度來說,「我信聖而公之教會」的省略似乎意味著舒伯特在信仰上的掙扎,他一直單單地將信仰存放成為自己內在的珍寶,卻不太參與教會各種教條的要求,包括沒有寫作眾人認為表達敬虔的眾讚歌曲或禱文。

        省略這段文字的音樂創作,代表舒伯特在創作彌撒的行動上,也走向了視之為表演藝術的進路,這正是當時一種奧式維也納(Austro-Viennese )的教會彌撒風格:意指無論是Missa brevis,Missa Longa,或是Missa Solemnis,都被期待創造出區隔歌劇樂種的傾向,無論是曲式的結構、風格、或是長度,彌撒曲創作的方向皆與歌劇樂種畫出界線。例如在貝多芬,海頓或莫札特的彌撒中,Kyrie 有時以奏鳴曲式手法寫作,而Goria與Credo則多數以賦格或分節式來呈現。因此,在舒伯特創作的前四首彌撒曲中,普遍可以看出其努力在彌撒傳統與永恆內在的音樂風格中,尋找平衡與出路,同時也包含了其成熟創作風格的影子。

        第二號彌撒 Mass No. 2 in G Major 創作於1815間,約莫在三月2~7之間,整部作品完成的創作歷時不超過一個星期,初稿中的僅配置了弦樂與管風琴,但是根據1980年代於Klosterneuburg發現修改後的稿件中,總譜增加小號與定音鼓的配置,而此稿件被認爲這才是舒伯特最後的定稿。整部作品的風格在維基百科上的描述為:「he is more interested in an over-all devotional mood of a religious composition than in individualistic romantic text-expression」代表舒伯特在Solo的部分的曲調安排,乃是強調「虔敬的心情」而非貝多芬式那種凸顯主觀浪漫的歌詞表現,而這的確是舒伯特在這個時期創作的四首彌撒的共同點。首先是本曲的設計可成為是短小彌撒(Missa Brevis),當時這屬於一種彌撒形式~具有簡單婉約與長度縮短的風格。全曲以聖詠式和聲而非高群技術的獨唱取勝,和聲語法沒有顯著的變化,在織度上的變化也沒有其他曲目來的繁複。至於管弦樂配器的設計,舒伯特僅僅將其作為伴奏使用,而非承襲自海頓莫札特的浪漫時期大型交響樂風格。

        最後,和聲變化經常以五度循環的方式(cyclical unity)進行,且以自然音階的旋律線條轉調。以下為全曲的結構:



"Kyrie" Andante con moto, G major, 3/4

"Gloria" Allegro maestoso, D major, common time

"Credo" Allegro moderato, G major, cut common time

"Sanctus" Adagio moderato, D major, common time "Osanna in excelsis..." Allegro, 2/4

"Benedictus" Andante grazioso, G major, 6/8; soprano, tenor and bass soloists in canon "Osanna in excelsis..." D major, Allegro, 2/4

"Agnus Dei" Lento, G major, common time


        從結構我們大致可以看出,結構上除了彌撒應具備的常用曲目之外,原本Sanctus原文中後段Benedictus qui venit, Hosanna, in excelsis. 舒伯特將之獨立成另外一曲,然而Benedictus將Sanctus的第二段落重現一次,以此象徵此兩曲同為一曲。

         Kyrie 依照歌詞分成三段ABA',A段以優美的旋律開展全曲氛圍,B段以Saprano獨唱並a小調色彩,最後以C大調又回到了A' 的G大調。

         Gloria開頭以弦樂奏出十六分音符象徵光榮的D大調音階,急速的進入頌讚主題,緊接著聲樂旋律線條一路進到G音。此樂章也有類似奏鳴曲式安排,A段具有明確的第一主題+發展+第二主題+尾聲停在轉調後的屬和弦等呈示部的安排;接著在B段以Saprano+Bass二重唱與四聲部合唱對唱,並從小調色彩中開展具有主題動機的音型,有如呈示部的轉調與發展,在結尾處緊接著與樂曲開頭相同的D大調急速音階,迅速地回到A'段落,A'以再現部的方式回應呈示部的結構,全曲保持在D大調結尾。

         Credo 具備奏鳴曲式。一開頭,就借用了貝多芬的歌劇《費黛里奧》(Fidelio)的代表「罪犯」的和弦,似乎暗示舒伯特將要以世俗角色來進行信仰的告白。開頭以田園甜美的呈示部主題旋律在G大調上開展,第二主題結尾處轉至小調,弦樂低音級進的旋律線條和主旋律形成對唱。發展部則以b小調色彩,帶大調小調之間游離,而弦樂伴奏開始強調高音,和聲效果加厚,使音響效果更佳寬廣厚實,以凸顯歌詞中呈現的「因死而升上高天」 “Et resurrexit tertia die, secundum Scripturas.”。  最後一段回到再現部,由於為了與呈示部的第一主題相同,所以舒伯特稍微改變歌詞,將“Et in spiritum...”改為與歌詞頭段相同的“Credo, credo in Spiritum...”,於是在第二主題出現之後就進入了終止式結束樂曲。

        Sanctus 全曲分為兩段,第一段樂曲以D大調和弦,從根音以附點十六分音符跳至最高音,激起群體對於「聖聖聖」的頌讚激情,在高音聲部以強而有力的方式唱出「Sanctus」時,低音的伴奏卻出現了半音下行的巴洛克哀歌的動機。第二段以賦格曲式頌讚「和散那」 “Osanna in excelsis” 至高的神,賦格曲乃對位技法中最複雜與最形式化的曲式,因此賦格曲式也代表舒伯特在信仰告白上至高的崇敬之情。Benedictus 也分成兩段,第一段落是相當有名的三重唱,也是本曲最為出名的一曲,本曲代表了舒伯特極為擅長的旋律線條,能延綿不絕的表出對於上主降臨的熱切迎接,三重唱的方式並非從頭開始,而樂曲由一位獨唱開展,隨後Tenor加入,樂曲進行到中斷才加入Bass,於是形成層次堆疊的三重唱,也代表救贖完成後三位合為一體的信仰概念。隨後進入了重複Sanctus 的第二段落,更代表這兩曲原為同一曲。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合唱作品介紹 Verdi : 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 (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

這 首耳熟能詳的 ‘ 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  被翻成非常好聽的中文名稱: 〈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 又被人稱作〈奴隸大合唱〉,是每位合唱人都能朗朗上口的歌曲,被義大利人稱為第二國歌。原因是 當時義大利受奧地利之統制,威爾第正處於義大利獨立運動興旺之時, 因此他的作品可以說是具有愛國情愫的情懷,正好受到呼喊祖國獨立的人們的心聲,因此也迅速竄紅成為今日所謂的 「國民歌曲」,這首 合唱曲竟成為統一義大利的圖騰(請參考 古典音樂漫談之華格納與威爾第一文 )。          本曲由義大利歌劇大家威爾第(Werdi)所作的歌劇《那布果》( Nabucco )中其中的一首大合唱,而 ‘ 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  是這齣歌劇最經典的片段。 故事發生在 故事發生於公元 前587年, 描述 猶太人 被 巴比倫 君王納布科(《聖經》翻譯為尼布甲尼薩王二世 )擊敗並逐出家園、擄往 巴比倫 的故事。 雖然劇中的故事與史實並不符合, 那布果 乃是俘虜猶太人的巴比倫皇帝尼布甲尼撒二世,與後來釋放猶太人的波斯帝國皇帝大流士大帝(《聖經》中譯為大利烏)的混合體,但本劇可以說是奠定了威爾第作曲家地位及地位的一部經典作品,而 威爾第自己評論言其作品:「這部歌劇可以說是我藝術生涯的開始。」          ‘ 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  為劇中第三幕的第二場景的最後一曲,地點在幼發拉底河畔,歌詞講述 猶太人希望重返家鄉 ,先知撒加利亞(Zaccaria)再次激勵他們相信上帝,預言上帝將會毀滅巴比倫,歌詞內容乃根據 聖經詩篇137篇的詞意所改編的 。劇情能幫助我們瞭解威爾第對此曲的音樂設計,乃是圍繞著希冀以音樂呈現奴隸的心境。全曲分成前奏與ABA三段,A段四聲部齊唱高音旋律,這種做法在浪漫時期的歌劇幕尾大合唱時常見,但也展現出唯獨威爾第那天生的音樂敏感度,優美且卓越的創作天賦,方能 創作出每個人都朗朗上口的音樂旋律,使齊唱式進行曲的風格,成為奴隸們齊心合力對追求與渴望自由的情感出口。B段開始四聲部和聲式的進行,但是弦律進行與A段截然不同,猛地以ff 迸出八聲...

彌撒的拉丁原文與中文翻譯

Kyrie Kyrie, eleison,  Christe, eleison,  Kyrie, eleison. 垂憐經  上主,求祢垂憐; 基督,求祢垂憐; 上主,求祢垂憐。 Gloria Gloria in excelsis Deo. Et in terra pax hominibus bonae voluntatis. Laudamus te. Benedicimus te. Adoramus te. Glorificamus te. Gratias agimus tibi, propter magnam gloriam tuam. Domine, Deus, Rex caelestis, Deus Pater omnipotens. Domine, Fili unigenite, Jesu Christe. Domine, Deus, Agnus Dei, Filius Patris.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miserere nobis.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suscipe deprecationem nostrum.  Qui sedes ad dexteram Patris, miserere nobis. Quoniam tu solus Sanctus. Tu solus Dominus. To solus Altissimus. Jesu Christe, cum Sancto Spiritu: in gloria Dei Patris. Amen. 光榮頌 天主在天受光榮, 主愛的人在世上享平安。  我們讚美祢,稱頌祢, 朝拜祢,顯揚祢, 感謝祢, 為了祢無上的光榮。  主、天主、天上的君王、  全能的天主聖父。  上帝的獨生子,耶穌基督。  主、天主的羔羊,聖父之子。  除免世罪者,求祢憐憫我們;  除免世罪者,求祢俯聽我們的祈禱; 坐在聖父之右者,求祢憐憫我們。  因為祢是唯一的聖者,  祢是唯一的主, 唯有祢是至高無上。  耶穌基督,祢...

天主教彌撒禮儀音樂介紹

         十 五世紀以前,彌撒曲系以清唱無伴奏形式使用在禮儀儀式中,佐 以天主教所用的彌撒儀文為歌詞所譜的曲。到了15到17世紀改為由聲樂和管風琴交替進行。到十七世紀後採用管弦樂伴奏,並插入獨唱、重唱等。由於彌撒禮儀中採用拉丁文,而在結束時的唱詞有 “Ite, Missaest”(意為“回去吧,彌撒禮成”),Missa之名由此而來。 彌撒曲分普通、安魂、婚禮、主教等類型,在音樂史的介紹中,彌撒曲使用於普通為多,而普通彌撒曲又分常用 (Ordinary) 及特別 (Proper) 兩部份。 特別部份的歌曲較多,部份歌詞會跟隨節日或特別宗教節日而變化。常用部份所用的歌曲有垂憐曲 (Kyrie),光榮頌 (Gloria) ,信經  (Credo) ,歡呼歌 (Sanctus) ,羔羊讚 (Agnus Dei) 五個樂章,歌詞通常都是固定的。         傳統在音樂史介紹彌撒音樂的時候,習慣將彌撒音樂抽出來單獨討論,但彌撒音樂若與彌撒禮儀分開討論,其實很難真正認識這些音樂真正的意涵。本文嘗試以彌撒禮儀為軸線,探討常用部分聖歌扮演的角色與意義。 彌撒儀式是屬於感恩的祭典,傳遞互愛共融的意義,而在整個彌撒禮儀分為五個部分:進堂式、聖道禮儀、聖祭禮儀、領聖體禮以及禮成式。        1. 「進堂禮」具有開端、引導與準備之作用。意指準備進入信徒們能潔淨自己靈魂,使心靈沈靜參與聖體,聆聽聖言與參與感恩聖祭。內容包括:進堂詠,致候詞,懺悔詞,垂憐經,光榮頌,集禱經。進堂詠(Intro)是由主祭與輔理人員的進堂,眾人選唱輕快節奏的曲目,預備天主子民齊心靈進入禮儀情境。在主祭與輔理人員到達聖所後向祭台鞠躬,向信友簡介本日彌撒要義後,進入懺悔經~全體靜默後念誦悔罪的經文。垂憐經與光榮頌為彌撒中之常用音樂,垂憐經(Kyrie)每句重複二至三次,作為加強懺悔後的呼求,光榮頌(Gloria)隨後演唱,代表所有信友們在聖神中團結一致的展現,向天主感恩與讚頌。進堂禮以念誦集禱經作結。          2. 「聖道禮儀」的重點便是領受聖言,因此又稱為聖言禮。主要部份是由恭讀聖經與讀經間的穿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