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台灣歌手評論

然國內音樂產業的努力是國人有目共睹的,而近幾年高度發展歌唱競賽節目,也幫助了不少好聲音的出現,但是其音樂人的素養,卻仍待有流行產業界加倍的努力。流行音樂對歌手的唱歌技法要求,與古典美聲唱法或中國唱腔的訓練完全不同,流行歌手除了需把音唱對唱準外,還需要控制自己的聲帶與共鳴,在麥克風下展現出最佳的好聲音。流行歌手也需要了解歌詞中所傳遞的價值,而能夠細膩詮釋樂句的起伏,把歌詞細緻的情感傳遞給聽眾。因此此文是鑑於我對流行音樂淺薄的觀察著手,試論台灣流行歌手面對最大的挑戰。

        第一,歌手對於歌曲的好壞評點的能力不高,或者說是決定權不高。簡單的來說,個人期待歌手應該要潔身自愛,並且學會選擇哪些歌曲該唱或不該唱。流行音樂的創作,大多使用西洋調性音樂的最簡單的和聲概念,在這些和聲基礎下,一些作曲者有時即興的彈著吉他哼哼唱唱,就可以出現一些好聽的旋律,進而從這些好聽的旋律發展成一首歌曲,每一年不知道產生多少的毛片是以這樣的方式產出的。然而由於這樣的旋律的和聲與創作功力不高,有時候旋律的創作其實聽起來都差不多,大部份也是A段低沈,音程多以級進為主,B段過門有時候連旋律都聽不出來,C段為了要產生激情的效果,使音與音之間的音程級數大跳中跳小跳或解決,創造起伏又扣人心弦的懸念。

        其實這些旋律應該需要配合創作優美的歌詞,因為歌詞語韻起伏與音樂旋律的配合度,才是曲子好壞的決定性因素。因此一個好的團隊甚為重要,作詞者要有相當功力的社會觀察與文采,作曲者要能做出與歌詞緊密結合的旋律結構,甚至能為歌手的聲音特質量身定做恰當的旋律與音樂。近年來有一些旋律的創作,聽起來有時候跟如念似唱,應受到了RAP的影響,也受到了音樂與詞結合的概念,但是這些唸唱似的旋律又難以被人朗朗上口,有時候能夠展現了一種文青的創作風格,但是用多了又會流於矯情,仍然無法在一片通俗又雷同的旋律中脫穎而出。一個旋律能成為一個時代傳唱與記憶,必須要能朗朗上口,優美不通俗又清新有風格,佐以歌詞承載著一份群體的意識,這豈能以一些即興的方式而已。

        第二,歌手被賦予過高的期待。那種能寫歌能作詞,又能唱的歌手,被吹捧得很像才女才子的神界仙人,但又被期望能唱能跳,還同時兼備有穩定的好聲音,這完全是不合理的期待,我實在為這時代的台灣歌手叫屈,因為媒體是殺死歌手最好的毒品,台灣歌手在不合理的期待中慢性中毒。這就是流行工業行兇的手段!一旦歌手以為自己是「音樂人」,媒體或經紀公司就開始創造一個「音樂人該有的形象」。何謂音樂人?要創作嗎?要寫詞嗎?一旦這些都達到了,還需要在舞台上呈現一個「全方位藝人」,要唱,要跳,還要上綜藝節目被玩被耍。殊不知歌手其實只是被包裝的商品!歌手的訓練,似乎不再是「唱得好壞」,還需要「高情商」訓練。由於唱歌是一種表演藝術,但是不合專業有關的表演是可恥的。一個敬業的音樂表演者,不能期待自己「全方位」,歌手的責任是守住自己唱出好聲音的本份,並在有限的能力下做發展。現在的節目要求歌手「又唱又跳」的表演,歌手要在動作之外,將自己的聲音控制成最好的狀態已屬不易,更何況要能細膩地處理每一個音色與音樂細節呢!

        第三,歌者自身的語言能力,發音或發聲技巧,也是決定唱得好壞的因素,而這個現象是個人認為台灣歌手的特有問題。演唱中文本身就是一件難事,特別是捲舌音若不能將樂音置入洽當的發聲位置,就很難將音響傳遞出去,音樂就只能含在嘴巴裡,叫人聽得混濁。台灣腔中文發音有一個特有的優勢,其捲舌音的舌頭擺放位置為前排牙齦的後端,相較於捲舌捲到舌根去之北京腔的位置更為前端;意思是說,一般沒有經過說話訓練的普羅大眾,說話的方式字字句句輕淺,多使用喉腔,也不需要腹腔使力,卻能夠輕易的將捲舌發音位置放在喉腔或鼻腔的前端共鳴。對歌手來說,以臺灣腔中文的演唱方式,應該是很容易掌握好無論是鼻腔共鳴,但可惜的是,臺灣腔中文發音容易流於喉腔,有時還伴隨著壓迫聲帶的嗲氣,這代表台灣人從小沒有正確說話的訓練,缺少聲帶的控制訓練,更不需要用到腹部施力,因此除了很難掌握音準,更難轉化共鳴腔。因此大部份人,能夠演唱中文又保有極好的發音位置,是不容易的事情。北京腔雖然比臺灣腔更難演唱,但為了要將含在嘴巴裡的音樂送出來,反而有了一套標準的練習過程,方可訓練出更清晰的共鳴。

        雖然對歌手的期待不應該太高,但是音樂做為一個時代的精神的展現,歌手即成為載體,台灣歌手對自己的身份與角色應更清楚認知,他所唱出來的聲音,是能夠說述說一代精神的傳奇故事。因此我對於歌手能否選擇歌曲與恰當創作的歌詞來演唱,也有高度的期待。歌詞的內容好壞也非在此一時能說明清楚,但是簡單的說來要有「料」。詞曲本就是一種傳播工具,除了優美的吹捧愛情友情等普世價值,能更多反映一個時代或社會的聲音,有些詞曲很明顯地在為賦新詞強說愁,讓人以為大家不知愁的滋味。事實剛好相反,這個社會還不夠愁嗎?當然流行歌仍要保存著真切反應人的情感,讓聽眾產生共鳴,情緒抒發也是流行產業的重要功能,但是歌詞除了需要優美有深度,還需要與在語韻的行進間與音律有高度切合度,方能夠幫助歌手唱出呈現出好音樂。只是我懷疑。台灣歌手能否自己決定要唱哪些歌?歌手有沒有「料」能知道歌詞的「料」是好是壞?歌手知道自己該如何詮釋樂曲傳遞的價值?

        再者,流行音樂的製作團隊還包括了後製與錄音工程,音樂製作的後期須倚重編曲與錄音室的調整,才能完成一首作品,但為了彌補音樂性的不足,過多的聲音被製作進同一首曲子中。錄音工程技術雖然好,卻將真正的好聲音隱藏了。歌手應該要了解錄音的技術,並且需要瞭解自己聲音的弱項,並能與錄音師和編曲者透過錄音後製與配樂,將自己最好聲音的那一面展現出來。而這並不是要求歌者取代編曲或錄音師的地位,而是期許歌者對這個領域的尊重與自我要求。歌手若能瞭解回到音樂的純粹內涵,並在音樂詮釋上下功夫,才能在已經競爭激烈無所不用其極的媒體傳播中,闖出一番天地。

        這個時代,需要的是好聽又純淨的聲音。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合唱作品介紹 Verdi : 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 (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

這 首耳熟能詳的 ‘ 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  被翻成非常好聽的中文名稱: 〈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 又被人稱作〈奴隸大合唱〉,是每位合唱人都能朗朗上口的歌曲,被義大利人稱為第二國歌。原因是 當時義大利受奧地利之統制,威爾第正處於義大利獨立運動興旺之時, 因此他的作品可以說是具有愛國情愫的情懷,正好受到呼喊祖國獨立的人們的心聲,因此也迅速竄紅成為今日所謂的 「國民歌曲」,這首 合唱曲竟成為統一義大利的圖騰(請參考 古典音樂漫談之華格納與威爾第一文 )。          本曲由義大利歌劇大家威爾第(Werdi)所作的歌劇《那布果》( Nabucco )中其中的一首大合唱,而 ‘ 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  是這齣歌劇最經典的片段。 故事發生在 故事發生於公元 前587年, 描述 猶太人 被 巴比倫 君王納布科(《聖經》翻譯為尼布甲尼薩王二世 )擊敗並逐出家園、擄往 巴比倫 的故事。 雖然劇中的故事與史實並不符合, 那布果 乃是俘虜猶太人的巴比倫皇帝尼布甲尼撒二世,與後來釋放猶太人的波斯帝國皇帝大流士大帝(《聖經》中譯為大利烏)的混合體,但本劇可以說是奠定了威爾第作曲家地位及地位的一部經典作品,而 威爾第自己評論言其作品:「這部歌劇可以說是我藝術生涯的開始。」          ‘ 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  為劇中第三幕的第二場景的最後一曲,地點在幼發拉底河畔,歌詞講述 猶太人希望重返家鄉 ,先知撒加利亞(Zaccaria)再次激勵他們相信上帝,預言上帝將會毀滅巴比倫,歌詞內容乃根據 聖經詩篇137篇的詞意所改編的 。劇情能幫助我們瞭解威爾第對此曲的音樂設計,乃是圍繞著希冀以音樂呈現奴隸的心境。全曲分成前奏與ABA三段,A段四聲部齊唱高音旋律,這種做法在浪漫時期的歌劇幕尾大合唱時常見,但也展現出唯獨威爾第那天生的音樂敏感度,優美且卓越的創作天賦,方能 創作出每個人都朗朗上口的音樂旋律,使齊唱式進行曲的風格,成為奴隸們齊心合力對追求與渴望自由的情感出口。B段開始四聲部和聲式的進行,但是弦律進行與A段截然不同,猛地以ff 迸出八聲部帶附點的和聲進行,讓音響效果擴展延伸,勢如千軍萬馬的呼號,而當樂句進行至第二句,音量倏地驟降為pp且低

彌撒的拉丁原文與中文翻譯

Kyrie Kyrie, eleison,  Christe, eleison,  Kyrie, eleison. 垂憐經  上主,求祢垂憐; 基督,求祢垂憐; 上主,求祢垂憐。 Gloria Gloria in excelsis Deo. Et in terra pax hominibus bonae voluntatis. Laudamus te. Benedicimus te. Adoramus te. Glorificamus te. Gratias agimus tibi, propter magnam gloriam tuam. Domine, Deus, Rex caelestis, Deus Pater omnipotens. Domine, Fili unigenite, Jesu Christe. Domine, Deus, Agnus Dei, Filius Patris.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miserere nobis.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suscipe deprecationem nostrum.  Qui sedes ad dexteram Patris, miserere nobis. Quoniam tu solus Sanctus. Tu solus Dominus. To solus Altissimus. Jesu Christe, cum Sancto Spiritu: in gloria Dei Patris. Amen. 光榮頌 天主在天受光榮, 主愛的人在世上享平安。  我們讚美祢,稱頌祢, 朝拜祢,顯揚祢, 感謝祢, 為了祢無上的光榮。  主、天主、天上的君王、  全能的天主聖父。  上帝的獨生子,耶穌基督。  主、天主的羔羊,聖父之子。  除免世罪者,求祢憐憫我們;  除免世罪者,求祢俯聽我們的祈禱; 坐在聖父之右者,求祢憐憫我們。  因為祢是唯一的聖者,  祢是唯一的主, 唯有祢是至高無上。  耶穌基督,祢與聖靈,同享天主聖父的光榮。阿門。 Credo Credo in unum Deum, Patrem omnipotentem, fac

布拉姆斯降E大調單簧管奏鳴曲(Brahms Clarinet sonata op. 120 no. 2 in E flat major)導聆

音樂欣賞: 單簧管版本 , 中提琴版本 本 曲為布拉姆斯晚年時期的創作。布拉姆斯生性拘謹內斂與保守,因此對於無法得心應手的樂器不會輕易嘗試。以單簧管( Clarinet )這個樂器作為室內樂的創作,起因於 1891 年他於德國 Meiningen 認識了一位出色的豎笛家 Richard Muhlfeld ,受到其圓潤與細膩的音色吸引,便開始創作一些單簧管的重奏曲目,包括有單簧管五重奏,單簧管三重奏等,並經過這位 Richard Muhlfeld 演奏詮釋之後,使布拉姆斯更有信心繼續為其創作。 1892-1894 年間,布拉姆斯歷經許多親友先後去世,於 1984 年完成了兩首單簧管奏鳴曲:《單簧管奏鳴曲》 f 小調第 1 號,作品 120/1 ;降 E 大調第 2 號,作品 120/ 2 號。在這兩部作品中,布拉姆斯將心中的哀傷以及年老的心境充分表露於曲中,而較過去凝沉厚重的風格而言,此兩部作品更多展現內斂自省與較為簡明的特色,可說是布拉姆斯室內樂種的代表作品,在許多評論家的眼中,聆聽布拉姆斯室內樂,乃是最可以捕捉他那創造性之個人風格的樂種。         《單簧管奏鳴曲》降 E 大調第 2 號(作品編號 120/ 2 ),應從幾個特色著手:第一,作曲家將鋼琴置於重要的地位。由於布拉姆斯自己也是一個技巧卓越的鋼琴家,因此本身就創作了許多卓越的鋼琴作品,在室內樂( chamber music )的創作中,鋼琴顯出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與角色。在這部作品中,其鋼琴的重要性,在於與單簧管如歌般的旋律相互呼應,並時而回應單簧管的主題動機,另外音樂特色保留與鋼琴作品雷同的手法:運用縱向的和聲組成橫向的旋律,意指旋律線條經常以平行八度、六度或三度和弦複音行進,並具有和弦式的裝飾音(倚音),複合節奏( cross-rhythm )等,創造出豐富與厚實的音響效果。         第二,在曲式方面,第一樂章仍然保留了十八世紀發展至高峰的奏鳴曲式, 具有明確的呈示部 — 發展部 — 再現部( Expostion—development—Recapitalation ),但因作曲家在主題和主題之間 ,創造了複雜且戲劇性的音群段落,並使用出人意外的轉調,帶來調性模糊與不穩定的感受,也使得結構的分野 變得更加模糊。其中 呈示部雖具有主調性格,但是中間包含破碎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