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下文章,是作為我開始探討基督宗教聖樂本色化的切 入文,可以說是一個背景的介紹。 ======================================================================= 滿清政府治理台灣期間,台灣教會在台灣平埔族的傳教工作,其實已經有初步進展。1945年以前,道明會在台灣的萬金天主堂,可以說是傳教最成功的範例,當時萬金天主團已經在台灣訓練一批優秀又熱心的本地傳道員,並協助道明會神父在嘉南平原閩南地區開教,建立地方團體。在十九世紀末,以這類型的福傳成效的例子也出現在彰化埔心鄉的羅厝村,以及嘉義縣大林鎮的沙崙古老堂區。但總而言之,當時的原住民福傳佈教的族群以平埔族居多,大致有 屏東內埔鄉的 老埤 村 西拉雅族、馬卡道族(註1)或沙崙里霧部落洪雅族。當然也有其他的平埔族要求道明會傳教士到他們的部落開教,但是都因缺乏人手與經濟來源,而沒有答應其要求。 自1895年至1937年,滿清政府將日本與澎湖諸島割讓台灣,開始了日本統治的時代。使得當時基督宗教從在日據時代的宣教工作一度受阻。日本政府對基督宗教的傳佈,採不鼓勵也不排斥的態度,但是由於當時漢化的平埔族,也沒有繼續為日本政府帶來安定,為此日本政府歧視基督宗教,甚至禁止傳教士接觸尚未漢化、山區或東部濱海的原住民。此現象至 1945年台灣光復之初,也結束了五十年的日據時代,才開始改變。 簡言之,滿清政府時期,基督宗教的傳入台灣平埔族,其實仍占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在日據時期開始醞釀發酵,在光復之後收成了果子。以天主教為例,天主教在1895年的受洗信徒數只有1090位,其中有一半是萬金的教友,但是到1945年台灣光復後,天主教會一共有9737位受洗,大約有六分之一是萬金與五塊厝的信徒。(註2) 在基督教的研究中,對於關於戰後集體的改信現象有不少的探討。根據社會學者的研究, 1918 年~ 1950 年,基督宗教在台灣原住民部落的成長率有百分之 61 ,每年平均為百分之 2 的成長。但是光復初期全省大約有 400 個教會(包括天主堂)成立,到 1981 年的總成長率為百分之 575 ,平均每一年為百分之 19 的成長。 因此也可以看出在這段日本統治時期,原住民族以十倍的速度歸信基督宗教。無
從音樂人到策展人,從演奏到評論,從純粹到多元跨界,是信仰、音樂與藝術的傳道者。